發願品第七
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業誰能作耶。佛言。
善男子。智者能作。世尊云何名智者。善男子。
若能善發無上大願。是名智者。菩薩摩訶薩
發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業。願為眾生
將來得果一切共之。菩薩摩訶薩常親近佛
聲聞緣覺善知識等。供養恭敬諮問深法受
持不失。作是願言。我今親近諸佛聲聞緣覺
善友。寧無量世受大苦惱。不於菩提生退轉
心。眾生若以惡心打罵毀辱我身。願我因是
更增慈心不生惡念。願我後生在在處處。不
受女身無根二根奴婢之身。復願令我身有
自在力為他給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驅
使我。願令我身諸根具足遠離惡友。不生惡
國邊裔之處。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財寶自在。
得好念心自在之心。心得勇健。凡有所說聞
者樂受。離諸障礙無有放逸。離身口意一切
惡業。常為眾生作大利益。為利眾生不貪身
命。不為身命而造惡業。利眾生時莫求恩
報。常樂受持十二部經。既受持已轉教他人。
能壞眾生惡見惡業。一切世事所不能勝。既
得勝已復以轉教。善治眾生身心重病。見離
壞者能令和合。見怖畏者為作救護。護已為
說種種之法。令彼聞已心得調伏。見飢施身
令得飽滿。願彼不生貪惡之心。當噉我時
如食草木。常樂供養師長父母善友宿德。於
怨親中其心等一。常修六念及無我想十二
因緣。無三寶處樂在寂靜修集慈悲。一切
眾生若見我身聞觸之者遠離煩惱。菩薩雖
知除菩提已不求餘果。為眾生故求以弘利。
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立願。當知是人即是
無上法財長者。是求法王未得法王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具足三事。則得名為法財長者。
一者心不甘樂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貪著生
死之樂。三者常樂供養佛法僧寶復有三事。
一者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無
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時不生憍慢。復有三事。
一者為諸眾生受地獄苦如三禪樂。二者見
他得利不生妒心。三者所作善業不為生死。
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受苦如已無異。二者所
修善事悉為眾生。三者善作方便令彼離苦。
復有三事。一者觀生死樂如大毒蛇。二者樂
處生死為利眾生。三者觀無生法忍多諸功
德。復有三事。一者捨身。二者捨命。三者捨
財。捨是三事悉為眾生。復有三事。一者多聞
無厭。二者能忍諸惡。三者教他修忍。復有三
事。一者自省己過。二者善覆他罪。三者樂修
慈心。復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
攝攝取眾生。三者口言柔濡不麤。復有三事。
一者能大法施。二者能大財施。三者以此二施
勸眾生行。復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眾生。
二者常修轉進增上之行。三者於諸眾生不生
輕想。復有三事。一者雖具煩惱而能堪忍。二
者知煩惱過樂而不厭。三者自具煩惱能壞他
結。復有三事。一者見他得利歡喜如己。二者
自得安樂不樂獨受。三者於下乘中不生足
想。復有三事。一者聞諸菩薩苦行不怖。二者
見有求者終不言無。三者終不生念我勝一
切。善男子。菩薩若能觀因觀果。能觀因果能
觀果因。如是菩薩能斷因果能得因果。菩薩
若能斷得因果。是名法果。諸法之王法之自
在。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
家。出家菩薩立如是願。是不為難。在家菩薩
立如是願。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
惡因緣所纏繞故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假
名菩薩。二者實義菩薩。云何名為假名菩薩。
善男子。眾生若發菩提心已。樂受外術及其
典籍持諷誦讀。即以此法教化眾生。為自身
命殺害他命。不樂修悲樂於生死。常造諸
業受生死樂。無有信心於三寶所生疑網心。
護惜身命不能忍辱。語言麤穬悔恨放逸。於
己身所生自輕想。我不能得無上菩提。於煩
惱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壞結方便。常生慳
貪嫉妒瞋心。親近惡友懈怠亂心。樂處無明
不信六度。不樂修福不觀生死。常樂受持他
人惡語。是名假名菩薩。善男子。復有眾生發
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聞無量
劫苦行修道然後乃得。聞已生悔。雖修行道
心不真實。無有慚愧不生憐愍。樂奉外道殺
羊祀天。雖有微信心不堅固。為五欲樂造種
種惡。猗色命財生大憍慢。所作顛倒不能
利益。為生死樂而行布施。為生天樂受持禁
戒。雖修禪定為命增長。是名假名菩薩。實
義菩薩者。能聽深義樂近善友。樂供養師父
母善友。樂聽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寫
思義。為法因緣不惜身命妻子財物。其心堅
固憐愍一切。口言柔濡先語實語。無有惡
語及兩舌語。於自身所不生輕想。舒手惠施
無有禁固。常樂修磨利智慧刀。雖習外典
為破邪見出勝邪見。善知方便調伏眾生。於
大眾所不生恐怖。常教眾生菩提易得。能令
聞者不生怖心。勤修精進輕賤煩惱。令彼煩
惱不得自在。心不放逸常修忍辱。為涅槃果
持戒精進。願為眾生趨走給使。令彼安隱歡
娛受樂。為他受苦心不生悔。見退菩提心生
憐愍。能救一切種種苦惱。能觀生死所有過
罪。能具無上六波羅蜜。所作世事勝諸眾生。
信心堅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報。於
怨親中其心無二。施時平等捨身亦爾。知
無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攝法攝取眾生。知世
諦故隨眾生語。為諸眾生受苦之時。其心不
動如須彌山。雖見眾生多作諸惡。有少善者
心終不忘。於三寶所不生疑心樂為供養。若
少財時先給貧窮後施福田。先為貧苦後為
富者。樂讚人善為開涅槃。所有伎藝欲令人
學。見學勝己生歡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
他。身口意業所作諸善。終不自為恒為他人。
是名實義菩薩。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
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是不
為難。在家菩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
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善生言。世尊。義菩薩者。云何自知是義菩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苦行時先自誡心。
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薩道時。先從外道受
苦行法。至心奉行心無退轉。無量世中以灰
塗身。唯食胡麻小豆粳米粟米[序-予+禾]等日各一
粒。荊棘惡刺[木*豕]木地石以為臥具。牛屎牛尿
以為病藥。盛夏之月五熱炙身。孟冬之節凍
冰儭體。或受草食根食莖食葉食果食土
食風食。作如是等諸苦行時。自身他身俱無
利益。雖爾猶故心無退轉。出勝一切外道苦
行。善男子。我於往昔為四事故捨棄身命。
一者為破眾生諸煩惱故。二者為令眾生受
安樂故。三者為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為報
父母生養恩故。菩薩若能不惜身命。即自定
知是義菩薩。善男子。我於往昔為正法故。剜
身為燈三千六百。我於爾時具足煩惱身實
覺痛。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堅不生
退轉爾時即得具足三事。一者畢竟無有退
轉。二者得為實義菩薩。三者名為不可思
議。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又我往昔為正法故。
於一劫中周身左右受千瘡苦。爾時具足一
切煩惱身實覺苦。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
心令堅不生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又
我往昔為一鴿故棄捨是身。爾時具足一切
煩惱身實覺苦。為諸眾生得度脫故。諭心令
堅不生退轉。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一
切惡友諸煩惱業。即是菩薩道莊嚴伴。何以
故。一切凡夫無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煩惱
而為怨敵。菩薩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煩惱而
為道伴。惡友及業亦復如是。善男子。捨離
煩惱終不得受惡有之身。是故菩薩雖現惡
業。實非身口意惡所作。是誓願力。以是願
力受惡獸身。為欲調伏彼畜生故。菩薩現
受畜生身已。善知人語法語實語不麤惡語
不無義語。心常憐愍修集慈悲無有放逸。是
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我於往昔受熊
身時雖具煩惱。煩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
具正念故。我於爾時憐愍眾生。擁護正法修
行法行。受瞿陀身劫賓耆羅身兔身蛇身龍
身象身金翅鳥身鴿身鹿身。獼猴羖羊雞雉
孔雀鸚鵡蝦蟆。我受如是鳥獸身時。雖具煩
惱。煩惱於我無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
憐愍眾生。擁護正法修行法行。善男子。於飢
饉世我立大願。以願力故受大魚身。為諸眾
生離於飢渴。食我身者修道念道無惡罪過。
疾疫世時復立大願。以願力故身為藥樹。諸
有病者見聞觸我。及食皮膚血肉骨髓。病悉
除愈。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受如是苦心不退
轉。是名義菩薩。菩薩修行六波羅蜜時。終
不悕求六波羅蜜果。但以利益眾生為事。菩
薩深知生死過患。所以樂處為利眾生受安
樂故。菩薩了知解脫安樂生死過患而能處
之。是名菩薩不可思議。菩薩所行不求恩
報。受恩之處常思反報。善男子。一切眾生
常求自利。菩薩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薩不
可思議。菩薩摩訶薩具足煩惱。於怨親所平
等利益。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若諸
外道化眾生時。或以惡語鞭打罵辱擯之令
出。然後調伏。菩薩不爾化眾生時。無麤惡
語瞋語綺語。唯有濡語真實之語眾生聞已
如青蓮遇月赤蓮遇日。善男子。菩薩施時財
物雖少。見多乞求不生厭心。是名菩薩不可
思議。菩薩教化盲聾瘖啞愚癡邊地惡眾生
時。心無疲厭。是名菩薩不可思議。善男子。
菩薩有四不可思議。一者所愛重物能以施
人。二者具諸煩惱能忍惡事。三者離壞之眾
能令和合。四者臨終見惡說法轉之。是名菩
薩四不可思議。復有三事不可思議。一者呵
責一切煩惱。二者處煩惱中而不捨之。三者
雖具煩惱及煩惱業而不放逸。是名菩薩三
不可思議。復有三事不可思議。一者始欲施
時心生歡樂。二者施時為他不求果報。三者
施已心樂不生悔恨。是名菩薩三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作是行時自觀其心。我
是名菩薩也。義菩薩乎。眾生若能作如是
事。當知是人即義菩薩也。善男子。菩薩有
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作如
是事。是不為難。在家菩薩為如是事。是乃
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佛言。
善男子。若離菩提無菩提道。離菩提道則無
菩提。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
之道。出勝一切聲聞緣覺所得道果。是名菩
提菩提之道。善生言。世尊。聲聞緣覺所得道
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勝。善男
子。聲聞緣覺道不廣大非一切覺。是故菩提
菩提之道得名為勝。猶如一切世間經書。十
二部經為最第一。何以故。所說不謬無顛倒
故。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復如是。善男子。
菩提道者。即是學。即是學果。云何名學。行菩
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轉心。是名為學。已得不
退。是名學果。未得定有。是名為學。已得定
有第三劫中。是名學果。初阿僧祇劫猶故未
能一切慧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第二阿
僧祇劫雖一切施。未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
施。如是二處。是名為學。第三阿僧祇劫能一
切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是名學果。善
男子。菩薩修行施戒忍辱進定智時。是名為
學。到於彼岸。是名學果。善男子。有是惠施非
波羅蜜。有波羅蜜不名為施。有亦惠施亦波
羅蜜。有非惠施非波羅蜜。善男子。是施非
波羅蜜者。聲聞緣覺一切凡夫外道異見。菩
薩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波羅蜜非惠施
者。如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亦是惠
施亦波羅蜜者。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
是。非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持戒修定忍
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羅蜜。是名為學。亦
施亦波羅蜜。是名學果。善男子。夫菩提者。
即是盡智無生智也。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
十七品。是名為學。得菩提已。是名學果。自調
諸根次調眾生。是名為學。自得解脫令眾生
得。是名學果。修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
是名為學。具足獲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學果。
為利自他造作諸業。是名為學。能利他已。
是名學果。習學世法。是名為學。學出世法。
是名學果為諸眾生不惜身財。是名為學。為
諸眾生亦不吝惜。身財壽命。是名學果。能化
眾生作人天業。是名為學。作無漏業。是名學
果。能施眾生一切財物。是名為學。能行法
施是名學果能自破壞慳貪嫉妒是名為學。
破他慳貪嫉妒之心。是名學果。受持五根修
行憶念。是名為學。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
學果。善男子。菩薩信根既自利已復利益他。
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
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於身命財不生
慳吝。是名自利。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
提教化眾生。眾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
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薩不能自
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
菩薩於法財中生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
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惱自處安樂。如是菩薩
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聞。雖復教他。
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
後轉教。是名菩薩自利利他。善男子。利益有
二。一者現世。二者後世。菩薩若作現在利益。
是不名實。若作後世則能兼利。善男子。樂有
二種。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福德亦爾。菩薩
若能自具如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
為自利利他。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
則能兼利謂不放逸。復有二法能自他利。一
者多聞。二者思惟。復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
憐愍眾生。二者勤行精進。三者具足念心。復
有四法能自他利。謂四威儀。復有五法能自
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聞。四者布
施。五者智慧。復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謂六念。
復有七法能自他利。謂壞七慢。善男子。若沙
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
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如其
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
薩。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
樂。樂善友者能自他利。不樂近者則不能
得自他兼利。善男子。樂近善友復有二種。一
樂供養。二不樂供養。樂供養者能自他利。不
樂供養不能兼利。樂供養者復有二種。一
能聽法。二不能聽。至心聽者能自他利。不至
心聽則無兼利。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能
問二不能問。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問者
則不能得自利他利。能問義者復有二種。一
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
心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至心持者復有二
種。一者思惟。二不思惟能思惟者能利自他
不思惟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能思惟者復
有二種。一者解義。二不解義。能解義者能自
他利。不解義者則不得名能自他利。解義之
人復有二種。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
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他
利。如法住者復有二種。一者具足八智。二者
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智。二者義智。三
者時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眾
智。七者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
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一者時說。二至心說。
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義說。六喜樂說。
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呵眾說十如法
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亂說。十三合義
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生憍慢。十六說
已不求世報。如是之人能從他聽。從他聽時
具十六事。一者時聽。二者樂聽。三者至心聽。
四者恭敬聽。五者不求過聽。六者不為論議
聽。七者不為勝聽。八者聽時不輕說者。九者
聽時不輕於法。十者聽時終不自輕。十一聽
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十三聽時
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聽時為
調眾生。十六聽時為斷聞根。善男子。具八智
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
則不得名自利利他。善男子。能說法者復有
二種。一者清淨。二不清淨。不清淨者復有五
事。一者為利故說。二者為報而說。三者為勝
他說。四者為世報說。五者疑說。清淨說者復
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後為說。二為增長三寶
故說。三斷自他煩惱故說。四為分別邪正故
說。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善男子。不淨說者。
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污辱。亦名錯謬。
亦名失意。清淨說者。名曰淨潔。亦名正說。
亦名實語。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
部經聲論因論。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
說。聽者有四。一者略聞多解。二者隨分別解。
三者隨本意解。四者於一一字一一句解。如
來說法正為三人。不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
故。如是四人分為二種。一者熟。二者生。熟者
現在調伏。生者未來調伏。善男子。譬如樹林
凡有四種。一者易伐難出。二者難伐易出。三
者易伐易出。四者難伐難出。在家之人亦有
四種。一者易調難出。二者難調易出。三者
易調易出。四者難調難出。如是四人分為三
種。一者呵責已調。二者濡語而調。三者呵
責濡語使得調伏。復有二種。一者自能調伏
不假他人。二者自若不能請他令調。復有二
種。一者施調。二者呪調。是調伏法復有二
時。一者喜時二者苦時。為是四人說正法時有
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為其給使。善男
子。菩薩若知是二方便則能兼利。若不知者
則不能得自利他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
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
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復為眾
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歎善友德呵惡友過。
讚施功德毀慳過失。菩薩常寂讚寂功德。常
修法行讚法行德。若能如是是名兼利。在家
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在家菩
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何以故。若
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
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善男子。
有道有道莊嚴。道者所謂法行。道莊嚴者所
謂在家。出家菩薩為在家者修行於道。在家
之人為出家者而作法行。在家之人多修二
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
誦。二者教。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兼有四法。受
施誦教。如是名為自利利他。菩薩若欲為眾
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
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菩薩摩訶薩
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
眾生。菩薩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
得調伏眾生。菩薩不為貪身命財。護身命財
皆為調伏諸眾生故。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
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
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
後化人。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
眾生。善男子。眾生諸根凡有三種。菩薩諸根
亦復三種。謂下中上。下根菩薩能化下根不
及中上。中根菩薩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
菩薩能三種化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
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
難。在家菩薩修是二利。是乃為難。何以故。
在家菩薩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善生言。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自他
利。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為八。一
者壽命長遠。二者具上妙色。三者身具大力。
四者具好種姓。五者多饒財寶。六者具男
子身。七者言語辯了。八者無大眾畏。善生言。
世尊。何因緣故。菩薩得壽命長。乃至大眾不
生怖畏。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量世中
慈心不殺。以是因緣獲得長壽。無量世中常
施衣燈。以是因緣獲得上色。無量世中常壞
憍慢。以是因緣生上種姓。無量世中常施飲
食。以是因緣身力具足。無量世中常樂說法。
以是因緣多饒財寶。無量世中呵責女身。以是
因緣得男子身。無量世中至心持戒。以是因
緣言語辯了。無量世中供養三寶。以是因緣
無大眾畏。如是八事有三因緣。一者物淨。二
者心淨。三者福田淨。云何物淨。非偷盜物。
非聖遮物。非眾共物。非三寶物。非施一人迴
與多人。非施多人迴與一人。不惱他得。不誑
他得。不欺人得。是名物淨。云何心淨。施時不
為生死善果。名稱勝他得色力財。不斷家法
眷屬多饒。唯為莊嚴菩提故施。為欲調伏眾
生故施。是名心淨。云何福田淨。受施之人遠
離八邪。名福田淨。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緣
故八法具足。善男子。菩薩所以求於長命。欲
為眾生讚不殺故。菩薩所以求上色者。為令
眾生見歡喜故。菩薩所以求上種姓。為令眾
生生恭敬故。菩薩所以求具足力。為欲持戒
誦經坐禪故。菩薩所以求多財寶。為欲調伏
諸眾生故。菩薩所以求男子身。為欲成器成
善法故。菩薩所以求語辯了。為諸眾生受法
語故。菩薩所以求不畏大眾。為欲分別真實
法故。善男子。是故菩薩具足八法。能自他利。
能如是行。是名實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
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樂以化人。具足
受持優婆塞戒樂以化人。雖得妙色終不以
是而生憍慢。雖持淨戒多聞精進大力好姓
多饒財寶。終不以此而生憍慢。不以幻惑
欺誑眾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薩具足如
是等法。雖復在家不異出家。如是菩薩終不
為他作惡因緣。何以故。慚愧堅故善男子。
在家之人設於一世。受持如是優婆塞戒。雖
復後生無三寶處。終不造作諸惡因緣。所以
者何。二因緣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善男
子。於後惡處不作惡事有四因緣。一者了知
煩惱過故。二者不隨諸煩惱故。三者能忍諸
惡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薩具足如是
四法。不為諸苦一切煩惱之所傾動。善男子。
不動菩薩有五因緣。一者樂修善法。二者分
別善惡。三者親近正法。四者憐愍眾生。五者
常識宿命。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八法。若聞
譏毀心能堪忍。若聞讚歎反生慚愧。修行道
時歡喜自慶不生憍慢。能調惡人見離壞眾
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
終不宣說。聞他祕事不向餘說。不為世事而
作呪誓。少恩加已思欲大報。於已怨者恒生
善心。怨親等苦先救怨者。見有罵者反生憐
愍。見他偷時默然不動。見來打者生於悲
心。視諸眾生猶如父母。寧喪身命終不虛言。
何以故。知果報故。於諸煩惱應生怨想。於
善法中生親舊想。若於外法生於貪心。尋能
觀察貪之過咎。一切煩惱亦復如是。雖復久
與惡人同處。終不於中生親善想。雖與善人
不同居止。終不於彼而生遠想。雖復供養父
母師長。終不為是而作惡事。乏財之時見有
求者不生惡想。雖不親近凶惡之人。而其內
心常生憐愍。惡來加已以善報之。自受樂時
不輕他人。見他受苦不生歡喜。身業清淨持
四威儀。即以是法用化眾生。口業清淨誦讀
如來十二部經。即以是法用化眾生。意業清
淨修四無量。亦以是法開化眾生。假身受苦
令他受樂甘樂為之。世間之事雖無利益。為
眾生故而亦學之。所學之事世中最勝。雖得
通達心無憍慢。以已所知勤用化人。欲令此
事逕世不絕。於親友中不令作惡。樂以上
八法教化眾生。說因說果無有錯謬。愛別
離時心不生惱。觀無常故。受樂受時心不耽
荒。觀苦無常。善男子。菩薩具足如上八法。則
能施作如是等事。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
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修是八法。是不為難。
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菩薩多惡
因緣所纏繞故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薩自他莊嚴。佛言。善男
子。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
者智慧。世尊。何因緣故得二莊嚴。善男子。菩
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
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復有六
法二莊嚴因。所謂六念。念佛法僧名智莊嚴。
念戒施天名福莊嚴。善男子。菩薩具足是二
莊嚴。能自他利為諸眾生受三惡苦。而其內
心不生憂悔。若能具足是二莊嚴。則得微妙
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善男子。福德
莊嚴即智莊嚴。智慧莊嚴即福莊嚴。何以故。
夫智慧者。能修善法具足十善。獲得財富及
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有智
之人所學世法於學中勝。以是因緣便得財
富及大自在。菩薩具足如是二法。則能二
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別世法及出世法。
世間法者。一切世論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
陰入界。菩薩知是二法因緣。故能二世自他
利益。善男子。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
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為欲利益諸眾
生故。善男子。是二莊嚴有一正因。一者慈
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雖復流轉生死苦海
心不生悔。復次菩薩具足二法。而能莊嚴無
上菩提。一者不樂生死。二者深觀解脫。是故
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
他財命增長。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二
法。一切施時不生憂悔。見眾惡事而能堪忍。
菩薩施時觀二種田。一者福田。二貧窮田。菩
薩為欲增福德故施於貧苦。為增無上妙智
慧故施於福田。為報恩故施於福田。生憐愍
故給施貧窮。捨煩惱故施於福田。成功德故
施於貧窮。增長一切樂因緣故施於福田。欲
捨一切苦因緣故施於貧窮。菩薩若施所親
愛處為報恩故。若施怨讎為除惡故。菩薩摩
訶薩見來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
之。是則名為施波羅蜜。菩薩施時離於慳心。
名尸波羅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羅
蜜。所施之物手自授與。名精進波羅蜜。至心
繫念觀於解脫。名禪波羅蜜。不擇一切怨親
之相。名般若波羅蜜。善男子。如諸眾生貪
心殺時。一念具足十二因緣。菩薩施時亦復
如是。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莊
嚴。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造作不共法之
因緣。名福莊嚴。教化眾生悉令獲得三種菩
提。名智莊嚴。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能調伏眾
生。名智莊嚴。同於眾生受諸苦惱。名福莊嚴。
菩薩能令一切眾生離於惡見。名智莊嚴。能
教眾生住信施戒多聞智慧。名福莊嚴。復次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五法。則能莊嚴無
上菩提。何等為五。一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
勇健。四者讀誦世論不生疲厭。五者學諸世
業亦不厭之。善男子。菩薩具足二種莊嚴則
有七相。何等為七。一者自知罪過。二者不
說他過。三者樂瞻病人。四者樂施貧人。五者
獲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時中常
至心修六波羅蜜。善男子。復有七相。何等
為七。一者樂化怨讎。二者化時不厭。三者要
令成熟解脫。四者盡已所知世語世事。以化
眾生心不貪著。五者能忍一切惡事。六者終
不宣說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見破戒者及弊
惡人。心不瞋恚常生憐愍。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知是七相。則能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菩
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為二
莊嚴。是不為難。在家修集。是乃為難。何以
故。在家多有諸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卷第二